干货纯享版!2025高考日语完整版真题+深度解析+全卷翻译,日语生重点关注!

小语易考日语教研
2025-07-25

2025年高考日语完整版真题试卷已出炉,小语易考日语教研团队进行了深度解析和整编,供同学们参考学习!

26届和27届的高考日语生务必要给予高度关注,把真题解析作为重要复习及学习依据,以便在后续备考过程中能够精准把握方向,有的放矢。


点击查看大图



1.听力部分



01.出题特点

日常对话(如活动比赛)、校园场景(如课程安排)、简单新闻等,要求考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(时间、数字、地点)。


02.备考建议  

精听+速记训练:重点练习长对话,培养抓取细节的能力。  

词汇强化:如时间表达(「明後日」「日曜日」)、数字表达(「10%」「3時」「1階」)。

2.阅读部分



01.出题特点

题材涵盖:日本传统社会中的文化特点(第一篇阅读:村上春树随笔摘选《刺身定食》)、科普说明文(第二篇阅读)、社会评论类文章(第三篇阅读)、教育类议论文(第四篇阅读)。


02.备考建议

长句分析训练:拆解复杂句,先找谓语再分析修饰成分。  

逻辑词积累:如「つまり」(总之)、「しかし」(但是)等,帮助把握文章脉络。
3.语言运用



01.出题特点

第一篇:选择题,文章属于教育类议论文 + 个人成长随笔。考查语法、词汇搭配、副词、基础动词等。

 

第二篇:填空题,文章属于文化教育类议论文。涉及汉字书写、假名读音、助词填空、形容词活用等。

新增考点:汉字书写和读音(如「橋はし」),要求考生不仅会认,还要会写。


02.备考建议

系统梳理语法:重点掌握N3核心语法(如命令形、意向形、授受动词)。  

强化词汇记忆:结合例句背诵高频词,避免仅依赖汉字猜测词义。

4.写作部分



01.出题特点  

2025年的高考日语作文延续了“大作文+小作文”的双题型模式。


小作文仍然是应用文,写一封地震慰问邮件,强调格式规范与信息传达的准确性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大作文的灵活度提升了,命题更加注重思辨性,要求考生分析比赛过程、结果并表达个人感想,考验了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和决策逻辑的阐述,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,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发挥的空间。


02.备考建议

模板积累:如开头句「私は~と思います」(我认为)、过渡词「例えば」(例如)。  


限时练习:每周至少写1篇应用文+1篇命题作文,对照评分标准修改。


提升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:大作文题目往往要求分析现象或发表观点,同学们应多积累相关话题素材,提高表达深度。平时多阅读日语新闻或文章,学习地道的表达方法。

5.备考总结



01.夯实基础

词汇(2500-2600词)、语法(N3水平)是核心。  


02.针对性训练

听力:精听+泛听结合,适应长对话节奏。  

阅读:强化逻辑分析,避免依赖定位法  

写作:多练模板,避免格式错误。

点击查看大图


(一)原文翻译

我正在某旅游地的一家观光设施餐厅里吃荞麦面,大约有10位老年人坐到了我后面的桌子。这时,一位老奶奶从洗手间回来了。  


你要吃什么?

同伴们问她,老奶奶立刻回答:我和大家点一样的。  


于是,周围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道:那来10份刺身套餐!我听到这段对话,不禁心生感慨——原来日本的和平就是这样维持下来的啊  


老奶奶说的不是和大家一样也行’”,而是和大家一样最好’”。这意味着大家吃的东西正是她自己想吃的东西。  


这群老人大概是某个地方老年协会的旅行团成员。我想,这位老奶奶从年轻时起就一直贯彻和大家一样的原则,在社区中过着安稳的生活。  


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有这种态度了。每个人想吃的东西各不相同。如果有人点刺身套餐,他们会想:那我就要海鲜盖饭”“我要鳗鱼套餐,觉得不点不一样的就没意思。  


外国朋友如果听到日本人说和大家一样就好,大概会惊讶地问:噢,你是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吗?  


老人们开心地吃着刺身套餐。对他们来说,不参加老年协会的旅行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选项。或许对这些老人而言,旅途中看什么、吃什么根本不重要。对他们来说,重要的是和大家一起旅行,甚至连去哪里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问题。

>>>
题目翻译与解析

21. 文中提到和大家一样就好,为什么这么说?  

A. 突然被问到不知道选什么  

B. 刺身套餐最好吃  

C. 想和其他人保持行动一致  

D. 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  

答案:C  

解析:老奶奶选择和大家一样是出于集体意识,而非个人偏好或犹豫。


22. 文中的安稳地生活指什么?  

A. 远离灾害的生活  

B. 一生从事同一份工作  

C. 参加老年协会的旅行  

D. 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 

答案:D  

解析:“波風を立てず指避免冲突,强调与集体和谐共处。

23. 文中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种态度,为什么?  

A. 现在的年轻人重视个性  

B. 现在的年轻人对旅行不感兴趣  

C. 现在的年轻人重视集体行动  

D. 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食物多样性  

答案:A  

解析:年轻人倾向于表达个人喜好,与老一辈的集体主义形成对比。  


24. 文中提到惊讶,为什么惊讶?  

A. 不了解老年协会的规则  

B. 不了解日本人的饮食习惯  

C. 不理解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 

D. 不了解老人的好恶  

答案:C  

解析:外国人难以理解日本人随大流的集体优先思维。


25. 文中说根本不重要,为什么这么说?  

A. 因为已经旅行过很多次  

B. 因为年纪大选择少  

C. 因为旅行的目的不是景色或食物  

D. 因为本来就不打算参加老年协会旅行  

答案:C  

解析:老人们更重视集体同行这一行为本身,而非旅行内容。

(二)原文翻译

黑白相间的毛色、胖墩墩的体型、圆滚滚的脸——熊猫这些堪称可爱要素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?我们请动物学家T先生进行了解释。  


),黑白花纹具有分割色的效果。  


当熊猫置身于雪地或树丛中时,花纹会让身体的各个部分看起来像是分散移动的。这样一来,整体轮廓变得模糊,从而发挥伪装效果。


接着是关于体型的问题。T先生评价道:熊猫敦实的身体是一种适合慢悠悠行走的原始形态。  


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,动物通常会进化出更敏捷、高效的体型。而熊猫却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——以其他动物不屑一顾的坚硬竹子和细竹为食,从而避免竞争。  


但这种生活方式也伴随着相应的艰辛。T先生解释道:  

竹子和细竹的营养效率很低,熊猫每天必须花费14小时大量进食。在营养条件较好的动物园里,它们还能利用游乐设施享受闲暇时光,但在野外根本没有这样的从容悠闲。  


经过进化,熊猫的前爪形成了第六指,可以灵巧地握住竹子,并不断用左右牙齿交替咀嚼。由于咀嚼需要强健的肌肉覆盖整个头部,尽管它们原本拥有类似犬科动物的细长头骨,但最终却形成了圆滚滚的脸型。  


T先生最后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:其实熊猫到现在也还是更喜欢吃肉。

>>>
题目翻译及解析

26. 文中()处最合适的选项是?  

A. 首先  

B. 然后  

C. 不过  

D. 话说回来  

答案:A  

解析:文章开头先解释熊猫的黑白花纹,属于首先列举的特征,因此选「まず」。  


27. 文中发挥伪装效果的是什么?  

A. 雪或树丛  

B. 黑白花纹  

C. 整体轮廓  

D. 胖墩墩的体型  

答案:B  

解析:黑白花纹让熊猫的身体轮廓难以辨认,从而实现伪装。


28. 文中的独特的生存方式指什么?  

A. 进化出高效的体型  

B. 置身于弱肉强食的世界  

C. 以其他动物不吃的食物为生  

D. 与其他动物竞争并顽强生存  

答案:C  

解析:熊猫选择吃竹子来避免与其他动物竞争,这是其独特之处。


29. 文中的相应的艰辛指什么?  

A. 长时间大量进食  

B. 只能在动物园生存  

C. 没有时间玩游乐设施  

D. 在野外难以长期存活  

答案:A  

解析:竹子营养效率低,熊猫必须每天花大量时间进食。


30. 文中形成了圆滚滚的脸型的原因是什么?  

A. 在动物园有闲暇时间  

B. 咀嚼肌肉覆盖整个头部  

C. 拥有类似犬科的细长头骨  

D. 动物园的营养比野外好  

答案:B  

解析:咀嚼肌肉发达导致头部变圆,即使原本的头骨是细长的。

(三)原文翻译

中小学生的暑假只剩下两周左右了。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恐怕就是作业的完成进度了吧。复习一学期学习内容的问题集做完了吗?作文和海报完成了吗?光是看着就让人提心吊胆。  


回想我家孩子的暑假,最大的难题就是自由研究。总是定不下题目,时间一天天过去,最后拖到假期末尾才完成。  


几年前,某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由研究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。标题是《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天时家人和我的反应》。如果是我家孩子选了这种题目,我肯定坐立不安。  


距离截止还剩两天时,这位学生写道:我梦见自己没写作业去学校,被老师骂得吓醒了。已经到极限了,冷汗都止不住。向家人坦白后,他妈妈气得摔碎了一个盘子。  


最后一天当天,他妈妈就算看到他了,也不跟他说话。"我是不是选了个不得了的题目啊..."他懊悔地想着。看到弟弟边哭边赶作业的样子,他突然醒悟:"其实我不研究自己,只要观察弟弟就能得出答案了吧?"  


正因为当事人一本正经,反而更显滑稽。但对家长来说,恐怕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了。作业还没完成的同学们,是时候动笔了吧?

>>>
题目翻译及解析

31. 文中「拖到最后」的是哪一项?  

A. 暑假  

B. 自由研究  

C. 作文题目  

D. 难题练习  

答案:B  

解析:文章明确提到自由研究总是最后完成,其他选项不符合。


32. 文中「梦见被老师骂醒」的原因是什么?  

A. 忘记带作业  

B. 不想上学  

C. 没完成作业  

D. 自由研究题目没定  

答案:C  

解析:上下文表明是因拖延作业产生的焦虑梦境。  


33. 文中「我是不是...」的后悔源于?  

A. 家人反应激烈  

B. 意识到研究价值  

C. 发现研究有趣  

D. 感觉独自难以完成  

答案:A  

解析:母亲摔盘子、冷暴力等过激反应让他产生自我怀疑。


34. 文中「观察弟弟就能...」的依据是?  

A. 最后一天,弟弟在哭泣  

B. 弟弟的自由研究题目太难  

C. 弟弟没做自由研究  

D. 弟弟也没完成作业  

答案:D  

解析:弟弟同样拖延到截止日,同样可以得知家人的反应。


35. 符合文章内容的选项是?  

A. 该学生常被父母责骂  

B. 该学生以自己为研究对象  

C. 老师最害怕自由研究  

D. 家长清楚孩子作业进度  

答案:B  

解析:研究主题就是观察拖延症下的自身及家人反应,其他选项无依据。

(四)原文翻译

当我们试图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时,对读者来说最大的障碍,恰恰是自己"懂了"的这种状态。  


这么说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。"懂了"为什么会成为障碍呢?难道不应该是帮助我们前进的立足点吗?  


当第一次阅读文章"看不懂"时,"弄懂"确实很重要。我们会查生词、分析句式,甚至动用语法知识来努力理解。  


面对"不懂"的状态,我们的感知会变得敏锐,努力的方向也相对明确。这种做法本身完全正确。   但请想象这种情况:我们初读文章后觉得自己"懂了"。实际上,这种"懂了"的状态往往并不可靠。(),我们才需要更深入地阅读。  


必须设法打破自己当下这种"懂了"的认知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种不充分的"懂了"的状态,正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重大障碍。

>>>
题目翻译及解析

36. 文中"感到困惑"是针对什么?  

A. 自己"懂了"这件事

B. 文章对读者来说容易理解  

C. 试图更好地阅读文章  

D. "懂了"的状态会成为障碍  

答案:D  

解析:人们难以理解为何"懂了"反而会成为阅读障碍,因此产生困惑。


37. 文中"正确的做法"指什么?  

A. 方向明确  

B. 初读文章  

C. 感觉敏锐  

D. 为理解文章而努力  

答案:D  

解析:面对不懂的内容时,查资料、分析语法等努力行为是正确的。  


38. 文中()处最合适的选项是?  

A. 正因如此  

B. 即便如此  

C. 那么  

D. 但是  

答案:A  

解析:前文指出"以为懂了其实没懂"的现象,后文强调"因此"需要深入阅读,构成因果关系。


39. 文中"当下"指什么时刻?  

A. 打破"懂了"认知的时刻  

B. 初读后觉得"懂了"的时刻  

C. 试图理解难文的时刻  

D. 完全读不懂的时刻  

答案:B  

解析:指读者自认为"懂了"的那个判断时刻,这种认知需要被打破。


40. 文中"障碍"指什么?  

A. 努力也找不到方向  

B. 存在初读不懂的文章  

C. 无法克服不懂的状态  

D. 其实没懂却自认为懂了  

答案:D  

解析:最大的障碍就是这种虚假的"懂了"的认知状态,会阻碍深入理解。


01
完形填空

全文翻译

我在38岁时以小说家的身份出道。当时是国立大学的教师。我专注于研究,对工作也没什么不满。年轻时就获得晋升,眼前铺就着一条可以安稳工作到退休的人生轨道,只需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就好。家庭方面,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,刚建好新房,可以说正处于一帆风顺的时期。


恐怕没人会想到我竟会成为小说家。说到底,普通人根本不会产生这种挑战的念头。


回想起来,连我自己也不明白当时为何会那么做。只是抱着打零工的心态试着写了小说。我本没有写小说的爱好,那是我写的第一部作品,但寄给出版社后竟然被出版了。之后十年间,我一边在大学工作一边写小说。即便在那段时期,周围也没人认为我会辞职。因为没有辞职的理由,大家都觉得辞职太可惜了。正因如此,当我提出"我要辞职"时,所有人都很惊讶。继续工作才是人们的常识,也就是说,这是多数人执着的人生方式。

>>>
题目解析

41. 考点:助词用法

A. として(作为),表示身份

B. を通して(通过)

C. によって(根据/由于)

D. について(关于)


42. 考点:动词词义

A. ゆれる   揺れる(摇晃)

B. はげむ   励む(勤奋)与"怠けず"呼应

C. めだつ   目立つ(显眼)

D. なおす   直す(修理)


43. 考点:副词用法

A. ぜひ(务必)

B. ついでに(顺便)

C. まったく(完全)修饰"順風満帆"

D. なるべく(尽量)


44. 考点:外来语词义

A. コスト(成本)

B. ガソリン(汽油)

C. エコロジー(生态)

D. チャレンジ(挑战)对应前文"成为小说家"


45. 考点:疑问词用法

A. どう(如何)

B. どうも(总觉得)

C. どうか(请/是否)

D. どうして(为什么)询问原因


46. 考点:补助动词

A. みた(尝试做)表示尝试写作

B. あった(存在)

C. くれた(别人为我)

D. もらった(我得到)


47. 考点:语法形式

A. ことにした(主观决定)

B. ことになった(结果)表示客观结果

C. ことがあった(曾经)

D. ことであった(是...的事情)


48. 考点:接续助词

A. し(而且)并列原因

B. せいで(由于负面原因)

C. おかけで(多亏)

D. かわりに(代替)


49. 考点:やめる动词活用

A. やめろ(命令形)

B. やめよう(劝诱形)

C. やめます(我要辞职)正式辞职申请用语

D. やめなさい(命令形)


50. 考点:名词词义

A. したく    支度(准备)

B. おおぜい   大勢(多数人)与"人々の常識"呼应

C. ひとがら 人柄(人品)

D. みかた    見方(看法)

02
短文填空

全文翻译

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。


刚出生的婴儿只能用哭泣向母亲表达饥饿。母亲可能理解这种诉求,也可能不理解。当孩子长大学会语言后,不仅能表达饥饿,还能轻松地向母亲、朋友甚至陌生人传达想吃什么的具体想法。通过语言这座桥梁,我可以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传递到外界。这是莫大的快乐。


而且语言之桥不是单向的。信息也会从外界流向内心。我能听到地球另一端人们的话语。


不仅是听说,若还能学会读写,语言之桥将得到质的飞跃。这就是阅读的乐趣。用手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朋友交谈。但我们无法向圣德太子请教处世之道。唯有通过阅读,才能自由地向古今中外的伟人们求教。

>>>
题目解析

51. 考点:日语单词注假名

橋【はし】"桥梁"


52. 考点:动词た形

た:表示完成体"刚出生"


53. 考点:助词も

も:表示""存在不理解的情况


54. 考点:形容词活用

形容动词修饰动词:簡単に伝える


55. 考点:助词を、〜を通って

を:表示移动路径"通过桥梁"

〜を通って:通过(手段方法)


56. 考点:动词连用形、复合动词

送り:て形中顿"传递并..."

送り出す(おくりだす):物理上的送出,也可以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传递、传达”“发布推出


57. 考点:日语汉字书写

反対:对应假名"はんたい"


58. 考点:动词假定形

習う:假定形習えば"如果学会"


59. 考点:助词【に】表示存在场所

に:存在地点"在哪里"


60. 考点:限定表达

しか...ない:"只有通过阅读才能"


语法重点:

1. ~ばかり:表示刚刚发生

2. ~こともあれば~こともある:并列两种可能

3. ~さえ:表示极端事例

4. ~わけにはいかない:表示不能做某事

5. ~しか~ない:表示唯一方法


- THE END -

本文由 小语易考品策部 编辑 / 欢迎留言并转发


图片
点击图片跳转文章
图片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/WECHAT/
微信:xiaoyuyikaoPeach 桃子酱
/WEIBO/
官方微博:@小语易考
/TIKTOK/
官方抖音:小语易考
/WEB/
官网:http://www.xiaoyuyikao.com/
/ZHIHU/
官方知乎:小语易考

分享